产能严重过剩 国内钢企掀新一轮“出海”潮‘星欧平台’
作者:星欧平台 | 发布时间: 2024-12-16 | 739 次浏览
在行业身陷寒冬的背景下,国内钢企再度把目光投向海外。北京商报记者日前得知,武钢将在坐落于西非的利比里亚建设并运营一家合资钢铁厂。
业内指出,不同于上一次生产能力扩展时期的“上岸”,此次钢企海外建厂目的是为国内过多的生产能力谋求到适合的“容身之所”,同时也为了节省铁矿原料运输人力、物力、金钱、时间的代价,减少物流成本,但钢企“上岸”仍必须防止政治、法律、劳工、环保等风险。据报,这座钢铁厂将相结合武钢此前在利比里亚研发的邦矿产能。利比里亚邦矿是武钢主导研发的第一座海外矿山,2013年7月投产,2014年2月开始向国内运至铁精矿。
事实上,武钢海外建厂并不是个例,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正在引发一股海外建厂热潮。今年初,中国大型钢铁企业马钢集团、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与FerrumCorp.公司就联合签订了哈萨克斯坦100万吨/年综合钢厂项目合资公司备忘录。去年9月,河北钢铁集团与南非工业发展公司、中非发展基金达成协议合作,启动500万吨南非钢铁项目建设。分析师刘新伟在拒绝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回应,仔细观察目前我国钢企海外建厂难于找到,主要为生产能力供不应求、铁矿石资源非常丰富、人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比如东南亚、非洲以及西亚国家。
此种作法不仅可以消化国内不足的生产能力,也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力、物力等多重成本。数据表明,2014年粗钢产量为8.23亿吨,2014年中国粗钢生产能力大约12.5亿吨,而2014年的钢铁需求量仅有为7.02亿吨。而在生产能力相当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从2011年开始,钢价之后急转直下,螺纹钢主力期货1601合约从最低5283元/吨,跌到至如今的1826元/吨。
据中钢协方面统计资料,今年上半年,划入该协会统计资料范围的大中型钢铁企业构建销售收入1.5万亿元,同比上升17.9%;主营业务亏损216.8亿元。“从尤为直观的吨钢利润来看,高峰期能超过1000元左右。
之后渐渐下降到一公斤猪肉、一瓶矿泉水的水平。而到今年上半年,每吨钢利润一度只有0.43元,还过于卖一支冰棍。”分析师于明静说道。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生产能力不足是钢企争相海外设厂的主要原因,供过于求的市场导致钢铁价格大大上行,沦为亏损、盈利收窄的主要元凶。虽然目前钢企争相海外建厂,但业内警告钢铁企业“回头过来”必需充份认识到即将面对的政治、法律、劳工、环保等风险。事实上,我国钢企“回头过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7年10月,国内仅次于的钢铁集团宝钢集团宣告和全球仅次于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资在巴西东南部正式成立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但由于2008年底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造成全球各钢铁生产商大幅度缩减钢铁生产,宝钢集团中止了该项目,并对宝钢维多利亚钢铁公司展开了整肃。又如,首钢曾并购一家秘鲁的铁矿石公司。然而,当地员工常常通过大罢工来拒绝加薪和提升福利待遇,严重影响了长时间的工作计划和成本支出。“虽然目前铁矿石价格比较低,而且新兴市场劳动力廉价、环评标准较低,但是整个全球钢铁市场还是供大于求,在这种背景下,海外建厂应当谨慎,减少市场风险。
”林伯强说道。在行业专家显然,除市场风险外,海外投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风险,而中国钢企在这方面的经验累积还远远不够,“上岸”顺利的路依然漫长。
本文来源:星欧平台-www.mitct.com